甘棠遗爱桥得名由来

2018-03-02 15:07:13   来源:蒙成干    阅读:    参与评论:0A+A-

  

 

 

 

 

  

  我县甘棠遗爱桥建于清道光癸卯年(1837年)。其得名由来,有人说是甘棠圩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少女,名叫遗爱。早年丧失双亲,勤耕苦织维持生计。一天,她在自家土地上挖出两个罐子,里面装满了黄金和白银。心地善良的她,决定用这些黄金白银在斑江上建造一座三孔的石拱桥,解决两岸百姓过河难的问题。遗爱的善举,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派了一位天将相助,终于把桥修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正直善良的少女,就把此桥命名为遗爱桥(见2005年版《宾阳八名》132页—133页)。然而,遗爱并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人们编撰的传说人物。用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并非不可,但没有史料作依据,其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甘棠遗爱桥是怎样得名的?我们先弄清“甘棠遗爱”的含义和出处。据1979年版的《辞海》1620页记载:甘棠,木名,即棠梨。《诗·召南》有《甘棠》篇。朱熹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后世因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有惠政于民者。刘禹锡《答衢州徐使君》诗曰:“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这就是“甘棠遗爱”的含义和出处。

  我们再看一看永淳县知县张鸣凤所撰的《遗爱桥碑序》是怎样说的。

  “甘棠遗爱桥于清道光癸卯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十六日安脚,第二年即甲辰年(1844年)二月间落成。县主郑辉堂行新桥。”

  “遗爱桥建在斑江上,桥高二丈八尺,至水面阔一丈五尺有奇,耗费人力物力甚巨。”

  遗爱桥序里还说:“原有石桥,因洪水所至而崩塌,行人靠舟渡或涉足过江,很不方便。幸有茂才陈毓瑜、梁冠宇俊秀、梁招瑞、职员傅士俊、居士孔广德等效前人之义气,出济民之诚心,置酒捐输,八十村人人骈集,解囊赞助四千贯……仆南滇下士,西粤微员,家在彩云深处,惟是清风两袖,愧无鹤俸之捐,明月一弯,喜有鼍梁之建,行见熙熙而往,攘攘而来,牵牛渡后星,常带乎双双,司马过程来时柱,更题夫一一,则诸生之善举,实普济乎行人……”

  遗爱桥建成之后,原任知县郑辉堂,有新职已调离永淳。半年后,为了把建这座大桥的过程记载下来,以垂久远,武罗(即今甘棠镇)父老推举一些绅士到永淳县衙请后任知县张鸣凤为桥作序。张鸣凤是个饱学之士,雅好文墨。他问明建桥因由后,为供文人学士之讴吟,就以“甘棠遗爱”之名的意义,把建桥经过记述下来。序里文采飞扬,赞颂前任知县郑辉堂及一批地方人士有惠政于民的业绩。这就是遗爱桥得名来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