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有座龙母庙

2017-03-23 14:27:32   来源:    阅读:    参与评论:0A+A-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广西,以“龙”来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如“龙州县、龙胜县、龙脊梯田、龙门村、龙母坡、龙虎山、龙江大桥”等等。在宾阳县,以“龙”字来命名的古迹和地名比较多的当推新桥镇林堡村。该村后面有座龙母山,此山是大明山的余脉。与之对称的有座龙公山,地处邻近的武鸣县。自古以来,宾阳县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掘尾龙回来扫墓》。“掘”是宾阳方言,是“断了”的意思。这个民间传说讲的是南海老龙王的一个儿子偷跑出来变成一条小蛇云游各地,有一天这条小蛇尾巴受了伤而断掉了。这条奄奄一息的小蛇被一个好心的农妇收养,并精心照料,使之养好了伤,一天天长大。南海老龙王不见了儿子,派兵到处寻找。迫于父命,小蛇只好现出真身,拜别了农妇回到海底龙宫。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这条断了尾巴的龙称为“掘尾龙”,把这位好心的农妇称为“龙母”。她死后,人们把她埋葬在现在林堡村后面的“虎山”上,并把这座山叫做“龙母山”。

“掘尾龙”十分孝顺,感念农妇的救命和养育之恩,每年清明节都回到“龙母山”祭扫“龙母坟”。然而,奇怪得很,清明节期间,宾阳县总会有一天一夜刮大风下大雨,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说是“掘尾龙”回来扫墓祭拜龙母了。

在林堡村有一条江叫“回娘江”,此江环绕着林堡村西南面,传说是“掘尾龙”回来扫娘之墓(回娘)而取名的。

后来,林堡村的村民为了纪念龙母,弘扬龙母慈悲向善的精神,在乾隆元年建了一座庙叫“龙母庙”。这座庙宇位于山坡上,山脚下有一口井。传说建“龙母庙”时,需要桁条。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在井边口中念念有词,井里便涌出一条条粗大笔直的桁条来。工匠们见状就跑到井边一条一条的把桁条捞上来。忙碌了半天,有人说快把桁条数一数,看看够用了没有。于是便派人清点。数了二遍,那人报告说“够了、够了”。这时,井里不再涌出桁条。然而,到摆放桁条盖顶的时候,怎么摆也摆不够,总是少一条。于是便到井边求神,可是,那个念念有词的人却不见了。任工匠们怎么喊,井里也不再有桁条涌出。没办法,人们只好到市场去买回一条补上。但天长日久,那条买回来的桁条被白蚁蛀空了,而其它桁条仍然完好如初。每到检修的时候都是这样。人们说,这井涌出的桁条是“掘尾龙”和“龙母”显的灵。

庙宇建成后,人们将之命名为“龙母庙”,并在庙内塑立了龙母神像。前来祭拜龙母的香客信众络绎不绝,庙中香火长年不熄。出于对龙母的敬重和崇拜,大凡骑马前来祭拜的人,无论达官显贵还是百姓黎民,都在林堡村前的路口下马,虔诚地步行进庙。但有一次,3个大官不肯下马。当他们趾高气扬地策马直奔龙母庙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们三人从马上吹下来,摔到水沟里,弄得满身泥浆。人们见了,都拍手哈哈大笑,说:你们算老几,龙母儿子当了皇帝到这里还得下马,你们昂昂然走来,龙母饶得了你们吗?说得三位大官点头称是,只好用水洗净衣服,乖乖地步行向庙走去。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六月初六”,龙母庙都举行庙会。每当庙会,都要宰牛祭神,传说因为庙宇是建在“虎山”上的,虎要吃牛充饥才有虎威。。自从建成龙母庙后,人们就把庙下的水井叫做“龙母井”,因为龙母年轻时喝过这井水,用这井水救活了“掘尾龙”。附近各村建新水井,都到龙母井来取水种,放到本村的新井里。后来,人们又把林堡村前的大池塘叫做“龙母池”。1958年,林堡村及附近的民众在龙母山里修了一座水库,定名为“龙母水库”。

龙母庙的庙会,新桥镇及毗邻的上林县巷贤镇成千上万的民众都来参加,多的逾万人,少的有五六千人。除了做法事、烧香祈福以外,还有唱山歌,演师公戏等,热闹非凡。

龙母庙右侧有一棵木棉树,高20多米,覆盖一亩多面积,树龄达300多年,可惜,2013年,这株木棉树枯萎而被风吹倒了,但神奇的是,在它的腐烂处,天然的又长出了一株小叶榕。

林堡村的龙母庙,曾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国军队在昆仑关英勇抗击日本鬼子。龙母庙距昆仑关前线约20公里。当时,宾阳是后方,大批中国军队驻扎在宾阳县的思陇、太守、新桥等地,林堡村的龙母庙被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用作临时战地医院,专门救护从前线下来的伤势较重的中国抗日官兵。有3名苏联医生在此工作近3个月。清末民初,村民为了防匪,用三合土在龙母庙两侧修建了2个炮楼。当年,中国抗日军队在此炮楼用机枪抗击来犯的日本飞机。敌机先后投下几十枚炸弹,企图把这个医院炸毁,却没有一枚炸中目标。龙母庙作为临时战地医院,得到当年指挥昆仑关战役的中国将领白崇禧、杜聿明等人的器重,他们曾亲临这个战地医院视察,慰问伤病员。在龙母庙战地医院不治身亡的中国抗日官兵,其遗体都安葬在庙旁几百米处的山坡上。到底埋了多少,难以计数。

解放后,林堡村的龙母庙曾作为农会办公室、民兵营部、林堡村小学之用,直到1986年,林堡小学才从庙中搬出。从这里走出了数不清的国家有用人才,他们当中有厅级干部、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解放军校级军官等等。

“文革”期间,龙母庙遭到严重破坏,庙中文物大都损毁。“文革”结束后,村民集资修复了龙母庙,把它改名为“山井寺”,但有些人仍沿用老名,继续称之为“龙母庙”而改不了口。

林堡村的龙母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积淀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抗战文化。既是古迹,又是抗战历史文物,应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现在,村民正在酝酿和筹备把它开发成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景点,并作为抗战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谭炳之 宾阳县新桥镇政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