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三月三】桂风传承千百年 壮韵唱响三月三丨图记广西历年 “三月三”盛况 ​

2019-04-03 16:43:39   来源:    阅读:    参与评论:0A+A-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这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1982年所演唱的歌曲《三月三》里的一句歌词。


万物萌生的农历“三月三”,在我国历法上称为“上巳”,即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最早的史载,始于西周,在汉代即已被列为节日。


而热爱生活的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一直把唱词,填入各种耳熟能详的山歌韵律当中,传承着民风与民俗,传播着农技与生活智慧。


清朝的学者汪森,曾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出任桂林府通判。作为当时的中央政府特派员,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汪森在其所著的《粤西丛载》卷十八里,曾浓墨重彩提及了广西民众欢度“三月三”的热闹场面:“宾州(即今宾阳、武鸣、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


清康熙年间,学者汪森所著的《粤西丛载》首次系统地记录了广西“三月三”的盛况。


此丛书中的“粤西”,并非广东西部,而是专指广西。


广西世居民族对“三月三”这一佳节的重视,在《粤西丛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转眼,时间长河已悄然流转了300多年……


中国邮票总公司广西分公司于1984年发行的“三月三”邮票,目前已成珍品。


文化终会在温暖的土壤中长出茁壮的根苗。


1980年4月17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原都阳公社(1987年12月划入大化瑶族自治县,现称为都阳镇)的各民族群众,恢复开展了传统的“壮族三月三”(农历)歌圩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群众吹响各种乐器,迎接“三月三”佳节。    


20世纪90年代,广西各地的“三月三”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观赏。这是一名群众扛着双卡收录机在现场录山歌。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歌圩之上,伴着和煦春光,悠扬的山歌再度在百越大地的歌圩响起。


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壮族歌节”,并相继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设置歌节的“歌台”,让群众一齐欢唱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自此,“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在八桂大地重焕光华!


时间轴来到1984年,经历了1983年“三月三”民族文化的初步复兴,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的文化生活的强烈企盼,于是从198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系统地开展对“三月三”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规划与组织。


1984年4月3日南宁“三月三”歌节,庆祝的人群巡游在朝阳路上。


1984年4月3日的“三月三”,南宁市人民公园望仙坡、南湖公园等地,变成了“人的海洋及歌的海洋”,482名来自全区各地的山歌好手,云集南宁,从早至晚,向数万相继前来的群众,直抒胸臆,各展才情,歌唱丰收、天时、爱情、生活、生命……


当时的盛况,即便三十五年光阴过去,不少广西人仍记忆犹新。


1984年广西首届“三月三”歌圩南宁南湖分会场,歌手们在湖面荡舟对歌。 


1984年南宁“三月三”,来自全区各地的山歌好手在献唱。  


1984年南宁“三月三”,歌唱者相聚一堂。


1984年,南宁“三月三”歌圩上,青年男女借绣球传情达意。   

 

1984年南宁“三月三”,民间艺术家在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 


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体察民意民情,更把“三月三”定为了文化艺术节,并在随后每年固定在南宁举办,这便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前身。


1989年,来自全国的客人参加在桂林举行的“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1989年“三月三”歌节上,百色地区代表队盛装出场。


1989年4月8日,广西第三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民族民俗风情展演。

 

1989年,外国友人在拍摄广西“三月三”盛况。


2014年开始,广西“三月三”首次被设为全区的公众假日,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参与人数逐年增长。


“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八桂大地一张常变常新的文旅名片,每逢农历“三月三”,就是广西向外界定期发出的诚挚邀请:来广西,看广西,游广西。


从自发的传统节庆,迭代跃升到文化项目,“壮族三月三”越唱越响。通过这一编年体般的珍贵图集,可以看到“三月三”这一佳节的不断延续,这亦是文化的命脉。


回看往昔,为了更好地看清前路,让今后的步履走得更稳更快更坚定。


如今,五色糯米饭飘香,芦笙八音再次响起,山歌依然婉转悠扬,且让我们歌之,舞之,蹈之,共庆喜乐嘉年华!


朋友,常来!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记者 李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