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利剑治腐败 护航脱贫赢民心 ——我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2018-10-29 16:30:21   来源:张庆华    阅读:    参与评论:0A+A-

  今年以来,我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准监督执纪问责,以铁的纪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据统计,全县共立案200件,其中涉及扶贫领域案件76件,占总立案数的38%;收缴、清退了一批违纪款项并返还给受害群众,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强化主体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县委全面统筹、协调推动,把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年度考核清单,明确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县纪委围绕责任落实,狠抓压力传导,通过发函督办、实地督办、约谈督办、通报督办等方式,督促各镇、各单位各部门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把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抓紧、抓实,形成全面抓、全员抓的工作常态。今年以来,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开展约谈活动106次,实施廉政谈话1203人次;开展综合性监督检查607次,监督范围涵盖了扶贫主要领域和部门;对16个镇、20个县直部门开展了政治巡察和扶贫专项巡察,发现问题454个,移交问题线索155条;开展纪委监督同级党委活动,向11名县级领导和78名乡镇干部发出监督提醒函;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的7名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通过系列扎实的工作,极大增强了全县党员干部抓好脱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突出问题导向,实施精准监督

  “大姐,您好,您种的这些铁皮石斛销路好不好,享受到什么政策补贴?您了解现有扶贫政策吗?您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这是6月25日县纪委调研组在甘棠镇那河村委蹲点时向当地群众询问时的一个场景。

  县纪委根据南宁市纪委《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制度》(南纪发〔2018〕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县纪委监委领导班子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蹲点督查工作方案,变坐等群众上访为积极下访,深入村组、走访农户,面对面询问惠农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发放、干部作风等情况,让进村入户主动下访成为纪检监督的新常态。

  县纪委还充分发挥廉洁工作站职能作用,突出对村“两委”干部、基层党员、驻村工作队员的监督。今年以来,全县233个廉洁工作站成员共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571次,查阅与监督事项有关资料790份,实地走访行政村(社区)“三资”管理情况、各项惠民惠农政策措施执行情况542次;对村(社区)“两委会”班子及工作人员履职作风情况和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遵规守纪情况进行实地检查484次,提出意见269个。

  县纪委建立联动协同机制,进一步明确线索移交、归口管理、沟通协调等工作,通过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人社、农业等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使得精准监督效率大大提高。

  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执纪问责

  扶贫领域项目和资金密集,极易滋生腐败问题。县纪委牢记使命,担当尽责,敢于斗争,善于亮剑,以严明的执纪问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大桥镇六龙村委定补干部韦某某存在严重违纪问题,曾多次向危改户索要好处费……”经核查,韦某某于2014年至2017年期间,利用给群众办理危房改造指标及办事之机,采取“借钱”“交押金”“结建房款”等方式,分别向贫困户、危改户、普通群众索取人民币47300元(已退还18000元),7月25日,大桥镇党委给予韦某某开除党籍处分。这只是今年以来我县查办扶贫领域违纪案中的一个案例。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突出问题,县纪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成立直查直办小组,整合全县纪检监察力量,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对扶贫领域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在严肃处理当事人的同时,既倒查追究党委、纪委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也倒查追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

  今年以来,县纪委把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正之风也列入监督执纪问责的清单中,共有264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风不严不实被问责。

  通报典型案例,发挥震慑作用

  对于扶贫领域典型案件的通报曝光,我县建立通报曝光制度,每月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对村一级的典型案例,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到村到屯。今年以来,累计公开通报曝光典型案例8批42起48人。以情况通报会、警示教育大会等形式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6次,敲响了“伸手必被捉”的警钟。

  “要想解决好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还需扎紧制度机制的笼子,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县纪委有关负责人说。县纪委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宾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等案发单位管理制度66项,以及《宾阳县纪检监察机关专项巡查工作制度》等专项工作制度11项,建立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权的新机制。

分享到: